港珠澳大橋橋梁基礎實現第一次橋島對接
發布時間:[2014-6-28] 查看次數:5587
港珠澳大橋橋梁基礎實現第一次橋島對接 日前,港珠澳大橋最重的墩臺16號墩臺成功裝置。該墩臺是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與橋梁主體的重要連接點,自重3500噸,起吊重量超過3900噸。墩臺上部長24.5米、寬5米,形狀為啞鈴狀,增加了吊裝設計的難度。墩臺的成功裝置,標志著港珠澳大橋橋梁基礎實現了第一次橋島對接。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連接香港、珠海和澳門的巨大橋梁,在推進香港、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區經濟上的進一步發展具重要的戰略意義。港珠澳大橋主體締造于2009年12月15日開工建造,一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,大橋出資超700億元,約需6年建成。20102013年4月21日,位于桂山牛頭島的預制廠順利完成首個海底地道標準管節。2013年5月6日,首節沉管地道海底裝置,2013年7月30日,首節180米管節海底裝置,標志著深海地道裝置全面開啟。 港珠澳大橋沉管地道締造原理 港珠澳大橋全長近50公里,其中海中橋隧部分約35.6公里,地道部分長約6.7公里,因地質復雜及為降低大橋阻水率等因素,地道部分沒有選用盾構法締造地道,而選用沉管法締造地道。 沉管法締造地道首先需預制沉管管節。沉管管節分為標準管節和非標準管節,選用工廠化在車間內預制生產。標準管節長180米,重約75000噸。管節預制時將每節180米長的沉管管節又分成8個小管節,每個小管節長22.5米,預制好的一整節沉管重約75000噸。每個小管節的接口處都選用凹凸槽的設計,一個小管節凸出的地方,將與另外一個小管節凹下的地方咬合,保證小管節拉合后不脫落。在每個小管節之間,都選用止水帶,以防止海水滲漏。 經過事先在沉管管節下面裝置好的256個液壓千斤頂,實現將預制好的管節頂推出車間。這256個液壓千斤頂中,192個500噸(實際承重量可達900噸)的千斤頂負責將沉管托起,另外64個千斤頂,負責將沉管往前推,將沉管頂推至淺塢區。 沉管在淺塢區將裝置壓載水系統。沉管內部被分割成6個水箱,6個水箱之間留有空隙,并以水管相連接。經過靠往水箱里注水和排水來控制沉管在沉放時的浮和沉,并在沉管的中間,將地道通風、照明設施以及管線等在此預先裝置好。待全部設備裝置好后,往淺塢區里注水,控制在沉管浮出水面15厘米左右,并在沉管頂部留有出入口,工作人員可經過這個出入口進入沉管內部檢查。 在淺塢區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是測試沉管管節的混凝土澆筑質量、各個部位的密封功能以及各個小管節之間的止水帶的抗壓功能等。 沉管在淺塢區經檢測合格后,關閉深塢區與大海之間的閘門。深塢區蓄水后,沉管由淺塢區浮運至深塢區寄存,并等待出海。 在沉管預制的同時,海上施工也在同步進行中。沉管地道鋪設在海底軟土上。佛山鋼構為保證地基平整和結實,需要在40多米深的海底開挖一條差錯不能超過2厘米的基槽。為使沉管裝置之后減少沉降,要在基槽打五六萬根直徑1.2米的擠密砂樁,砂樁樁底直抵20多米深處的硬土層。 此外,還要在已開挖好的基槽中做碎石基床基礎,即要在海底鋪設一條42米寬、30厘米厚平整的碎石層。需求每個石子的直徑大概2-6厘米,而這條碎石層的平整度差錯要控制在4厘米以內。為保證碎石層的施工質量,建造者們研制了一條類似“海上固定式的鉆井平臺”的整平拋石船,該船可將碎石經過導管直達基槽。